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先心病治疗 >> 先心病免费治疗 >> 正文 >> 正文

2020中国最美医生92岁仍开门诊,

来源:先心病治疗 时间:2024/5/17

90多岁时,你会做什么?

有一位老人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穿上白大褂,祛人病、救人命!

快和小布一起来听他的故事

为何投身小儿外科

01:48

每个孩子我都想救...

01:12

丁文祥教授是中国小儿心胸外科的创始人。他已92岁高龄,却仍能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门诊、病房看到他的身影。

8月19日,丁文祥获评年“最美医生”称号。上世纪60年代,丁文祥白手起家,用智慧与汗水,带领着一支敢打敢拼的儿科队伍,探索中国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带领中国小儿心血管学科跻身国际先进。

偶然成就必然

丁文祥教授学医出于偶然。出生在安徽宿县的他,更喜欢理工科。然而在旧社会,“糊口”很重要,在父亲和同伴的影响下,18岁时他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医科,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医院(医院前身)工作。

丁文祥从事小儿外科也是偶然。那个时候,儿科并不受重视,当国家准备开展小儿外科时,没有得到响应。“解放后自己的思想受到了教育,学医并不是为了‘糊口’。开创小儿外科虽然辛苦,但自己还年轻,我觉得自己应该去!”丁文祥随即报了名。

然而,这两个偶然成就了丁文祥的必然。当时,外国对中国的封锁很严重,对于小儿外科,国内没有经验、没有设备,大家都是摸石头过河。

“当时我们主任托香港的亲戚买了一本美国的小儿外科学书籍,当宝贝似的。”丁医院里钻研技术,“我看到书后,豁然开朗。原来小孩子各个系统都有疾病,都是先天性的,都需要医生的治疗,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看了书后,丁文祥增加了对小儿外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60年代初,在小儿外科领域已经小有建树的丁文祥将目光投向了小儿外科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年3月从医院医院任职后,他把全部的研究精力都集中在了小儿心胸外科的发展上。

没有设备就自主研发

先天性心脏病长期以来都是危害中国儿童生命健康,尤其是五岁以下儿童的主要“凶手”之一,然而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却无法拯救这些可爱的小生命。

面对这样的医学难题,丁文祥没有放弃。年,丁文祥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当时只有6位医生7张病床,每天仅能做一台手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虽然有了起步,但是设备需求还远不能满足要求。

丁文祥教授的高徒、儿中心前任院长刘锦纷回忆,刚到科室报到时,他发现丁老师很特别,医院,反而跑起了工厂。

70年代中期,丁文祥和他的学生们在电表厂研究器械

原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处于非常时期,连查询国外文献都很困难,引入进口设备更是成了天方夜谭。“我们不能等,没有设备就自主研发!”于是丁文祥把医院毗邻的上海电表厂,他和工厂里的工程师们一起画图纸、建模型、做实验、测性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第一台小儿人工心肺机终于问世了!

在小儿人工心肺机等必要设备的辅助下,七十年代中期,丁文祥团队为幼儿成功施行了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婴幼儿深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先河。

80年代初,小儿心胸外科又向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发起了进攻。“一开始我们失败了。发生的状况和国外案例上都不一样。应该是肺部的问题,怎么解决,不知道。”一时,大家都碰到了瓶颈。美国不能去,年丁文祥率领小分队赴日本参观考察。

“当时没有视频,只能在几米高的玻璃看台上观摩。”丁文祥坦言,当时不想看怎么做手术,而是他们怎么解决深低温的问题。几次请求后,对方终于答应让丁文祥进入手术室。一看,丁文祥就明白了,他们的人工肺是美国进口的膜肺,而国内用的是丁文祥设计的二代人工肺-鼓泡肺。

“晓得了!”丁文祥很兴奋,但他也意识到,单纯从美国进口膜肺“治标不治本”,中国还是需要自主研发的产品。回国后,他立即启动与复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医院之间的三方合作。整整四年,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重来,天道酬勤——国产膜肺终于问世。年,首例使用国产膜肺的深低温停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实施,为小儿心胸外科的学科发展又一次树立了里程碑。该项技术分别于年和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餐桌协议”医院

80年代初期,时任世界健康基金会(美国)总裁赴浙江省出差,途径上海,考察了丁文祥创立的小儿心胸外科。

在交流过程中,丁文祥全面向美方介绍了自力更生开展小儿心脏外科手术的过程,并展示了自主研制生产的手术器械。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非常震惊于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当晚就宴请了他们,一个“三年合作协议”的设想摆在了他俩面前。

80年代中期,丁文祥医生开医院的理查德.乔纳斯医生的合作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支持下,这一个“餐桌上的协议”不久后变成了现实,为小儿心血管学科开启了国际合作的大门。

年,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在世界健康基金会高层的大脑中应运而生:在上海合作建立一家高标准、医院。面对这个“宏伟的想法”,丁文祥既兴奋,又惆怅,毕竟医院,在当时来讲是“破天荒”的事情。果不其然,这个建设项目掀起了一阵波澜,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

丁文祥不甘放弃,从大学到政府,从上海到北京,不辞辛劳地奔波辗转。终于,他盼来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复。历经十年坎坷进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终于在年6月1日正式开张。

病人是自己最大的“财富”

虽然年近期颐,每周五上午依然是丁文祥的门诊时间,雷打不动。

“我更多地为外地来的重症孩子看病,他们家乡的医疗条件差,来一次不容易。”丁文祥有时看到孩子上午检查还没做完,告诉家长:中午睡一会,下午做完检查再过来。因此,他的门诊常常要到下午两三点才真正结束。

“现在先心病患儿依然很多,我还舍不得丢掉我的专业,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丁文祥说。

“老师不仅传授我们技术,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名医生。”丁文祥的另一位高徒:儿中心心胸外科前主任徐志伟回忆起刚考上研究生时,医院急诊室一位小病人状况不好,急需输血,丁文祥提出“抽我的血!”献血后,医院给的补助买了一本日本的心胸外科学教材,在扉页上郑重写下患儿的名字“刘川(音)”。这本书丁文祥直到现在还珍藏着。

现如今,丁文祥手下救活的患儿都长大了,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出了国,还有的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望丁文祥。看着这些有活力的孩子,丁文祥内心很激动。

丁文祥看病时常常与病人家属换位思考:这些人的家庭状况怎么样、经济情况如何?而不单单是看病。“病人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丁文祥说,“在我看来,医生的医术都是很多家长花了钱、患儿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因此医生要加倍地回报病人们。”

文字:严静雯视频:严静雯

编辑:李志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mfzl/8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