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刊登的是,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学组组长、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年3月第34卷第3期上发表的《加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欢迎阅读。
加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救治
卒中是国人致死、残疾的首要病因,我国目前脑血管病患者人数为余万,且正以8.7%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约占70%~80%[1]。对于伴有大血管闭塞(largevesselocclusion,LVO)的AIS患者,重残及病死率高达70%以上,标准的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年发表的6项研究一致证实了AIS-LVO血管内治疗的疗效[2-7],开启了AIS-LVO救治的新时代。美国、韩国、加拿大、欧洲及中国先后更新了各自的AIS救治指南[8-11],推荐血管内取栓治疗为AIS-LVO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在美国,已经建立了分级卒中中心体系,年的年取栓手术已超过3万例,约占所有AIS-LVO患者的38.5%(美国AIS-LVO的患病率约为24/10万)[12]。相比之下,我国开展的情况较差,年,我国仅开展不足例,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AIS-LVO患病人数可能高于美国,其治疗比例可能更小。究其原因,首先是卒中患者未能及时医院;其次是目前我国卒中中心建设不够理想,能够快速实施卒中救治的医疗机构缺乏。因此,尽快解决上述问题,使越来越多的AIS-LVO患者获得及时、合理的救治,对于卒中负担极重的我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联动,贯通卒中救治通道
AIS的救治具有强烈的时间依赖性,最新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研究发现,AIS患者再通时间每延误30min,其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降低20%[13]。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效率,降低卒中病残、病死率,成为卒中患者救治的重要基础。《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指南()》中的卒中生存链包括以“8D”命名的8个节点,即发现(detection,识别卒中的症状和体征)、派遣(dispatch,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中心优先派遣)、转运(delivery,医院)、到院(door,立即急诊分诊)、数据(data,迅速进行实验室和CT检查)、决策(decision,诊断和决定适合的治疗)、药物干预(drug,给予适当的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及安置(dispositon,及时收入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室或转诊)[14],上述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发病—呼救、呼救—到院、到院—救治。这3个阶段是提高救治效率的重要环节,需要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多层面协同、多部门协调,才能使卒中生存链环环紧扣。
1.缩短发病—呼救的时间:关键在于开展卒中的公众教育,这是一项需要10~20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的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动员政府、医疗、媒体的广泛参与。为此,我国学者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公众教育策略,中国卒中学会向公众推荐“中风”这样便于公众理解的卒中识别方法:“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查2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聆听讲话是否清晰”[15]。该策略被称为中国版的“FAST”,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快速识别卒中。通过组织“世界卒中日”、“心脑健康中国行”等活动,号召全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rhzl/6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