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国内涌现大批高龄孕妇,儿童先天性发育畸形的问题不容忽视。据国内外报道,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生缺陷率,约l3.7‰~15%。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发育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由于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心脏血管畸形的出现。根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存活婴儿的0.4~0.8%,而我国先心病发病率高达0.8%,也就是说,在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中,约有10万以上患先天性心脏病。
哪些因素有可能导致先心病的发生?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很多:
?母亲在怀孕的最初3个月内患病毒感染,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可能影响胎儿的心脏和大血管的发育,形成先天性心脏病或同时合并有其他方面的畸形;
?母亲怀孕期间患有内分泌疾病、接受放射线的照射或其他药物、毒物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胎儿心血管的畸形;
?高原地区缺氧的环境、家族、遗传因素等,也可能是发生的原因。
先天性心脏病都有哪些类型?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10~15%,男女之比为1∶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由于正常左,右心房之间存在着压力阶差,左房的氧合血经缺损分流至右房,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可引起患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发育迟缓,体力活动受到一定限制,部分患者亦可无明显症状,氧合血进入肺循环后可引起肺小血管内膜增生及中层肥厚等病变,导致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升高,但其进程较缓慢,多出现在成人患者。
而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又称部分心内膜垫缺损或房室管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内膜垫发育缺陷所致,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型房间隔缺损,位在冠状静脉窦的前下方,缺损下缘邻近二尖瓣环,常伴有二尖瓣裂。40岁以后绝大多数病人症状加重,并常出现心房纤颤、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衰表现,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
是不是所有的先心病都需要治疗?并不是所有的房间隔缺损均需要治疗,小房缺可以自然恢复,一般对于无症状的患儿,如缺损小于5mm可以观察,如有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一般主张在学龄前进行手术修补。
约有5%婴儿于出生后1年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者也可施行手术。
成年人如缺损小于5mm、无右心房室增大者可临床观察,不做手术;如存在右心房室增大可手术治疗,合并有心房纤颤者也可同时手术,但肺血管阻力大于12单位、出现右向左分流和发绀者则禁忌手术。
先心病的手术治疗都要开胸吗?传统的房缺手术方法为体外循环直视下房缺修补术,手术需要正中开胸切口,所以手术风险大的,切口长、常需输血、创伤大、恢复慢,术后切口疤痕、鸡胸等会对患儿产生永久性精神创伤。
到了70年代,开始出现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由于无手术切口,不需要体外循环等优点,经皮介入封堵术成为继发孔房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存在放射损伤等问题,而且一般2岁以上的患者才适用。
后来,单纯食道超声引导下的介入封堵,避免了放射损伤的问题,但仍然存在X线介导下经皮封堵的各种缺陷。经胸封堵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方法,不需要解除X线,不受年龄限制,对大的房缺有更好的封堵效果,输送系统短,操作灵活,输送鞘管与房缺平面垂直,然而该术式要进入胸腔操作,有1.5-2cm胸壁切口。
先心手术还能更微创吗?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总是不满足现有的手术术式,特别是面对这么多患有先心病的婴幼儿,还能将手术切口再缩小一点吗?年,广州医院心脏外科谢少波教授经过反复思考、试验、探索,在国际上首创一种超声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缺封堵术,这种手术术式做完之后几乎没有切口,不留疤痕。
“超声引导下经右颈内静脉可调弯鞘房缺封堵术”是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具备以下特点:
1.没有手术切口,不留疤痕,避免大瘢痕造成远期心理创伤。
2.超声引导,无放射损伤,不使用造影剂。
3.无需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无体外循环并发症。
4.颈内静脉较粗,年龄小于1岁的幼儿也可手术。
5.可调弯鞘头端可在0~°内调节,通过旋转、移动鞘管,使鞘管头端与房间隔平面垂直,位于缺损中央。
6.操作简便,不使用导丝及鞘芯,不损伤心内结构。
7.手术出血少,无需输血。
8.手术时间短(10-15分钟),术后快速康复,实现心脏手术日间化(当天入院、当天手术、当天出院)。
9.适用于婴幼儿、孕妇、糖尿病患者、育龄期妇女等特殊人群。
10.本术式可在普通手术室中施行,可在基层推广。
11.配备体循人员,多重保障。
如果你有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疑问,可以拨打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rhzl/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