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先心病治疗 >> 先心病手术治疗 >> 正文 >> 正文

古史舆地图说西周篇16

来源:先心病治疗 时间:2020-5-29

五、宗周至南方的交通线

镐京——蓝田——灞水河谷——峣关——丹水河谷——武关道——析——鄀(商密),向东进入南阳盆地后分为两道:

①———吕、申——邓——唐——随——郧

②——汉水河谷——邓——唐——随——郧

图二十八宗周至南方的交通线

武关道。也称秦楚古道、蓝武道、商山道,为关中通往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的主要通道。武关道的起点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经过蓝田、商洛、丹凤、西峡、内乡、镇平,最终抵达南阳,全长近华里(公里)。

武关道开辟于商末周初,它是居住在丹水和汉水流域的部族与周人相互交往的道路。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分封在南阳盆地的诸侯国和鄂西北一带的部族都要通过这条通道去朝贡周天子。武关道由秦岭北坡的灞水河谷和秦岭南坡的丹水河谷作为交通孔道而构成。秦岭自古号称“天下之大阻”,在武关道开辟以前,从关中地区到南阳盆地,需要穿越豫西山地进入伊洛盆地,再绕过中岳嵩山,自郑州转道向南,穿过秦岭余脉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方城垭口,才能进入南阳盆地。武关道开辟之后,从关中到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不再需要绕道中原,使两地之间的路程大为缩短,为建都于关中的王朝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武关道的重要性在西周时便已呈现,周昭王、周宣王对荆楚和荆蛮的南征,走的都应该是武关道。春秋时期,秦国在公元前年和前年曾经两度沿武关道进攻位于丹水下游的鄀国(在今河南淅川西南);公元前年,吴王阖闾大败楚师,攻入楚国都城郢,楚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派大夫子蒲、子虎率领兵车五百乘沿武关道进入江汉平原救援楚国。战国中期到末期,秦国和楚国在武关道经过的商於地区发生了多次激烈的交锋;公元前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蒙武率兵六十万出武关道进攻楚国,楚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秦以后直到现代,发生在武关道上的战争或事件也屡书不绝。解放后建设的国道线路的陕—豫(陕西—河南)段,就大致与武关道相重合。

图二十九武关道示意图

由于现存文献记载上的模糊,武关道的具体路线和武关的位置情况存在较大争议,其中路线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丹凤——内乡段,武关的位置则有变迁说和恒定不变说两种。

第一种说法是武关道自蓝田经峣关、商洛抵达丹凤后,在丹凤县折向东南,经竹林关——过凤楼——荆紫关——淅川——内乡——镇平——南阳。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即持这种观点,并在地图上将武关的位置标在今商南县东南的丹水北岸(约当今湘河镇位置)。史念海也持这种意见,在其所著的古代军事地理著作《河山集·四集》中称,唐以前的武关位于现在的荆紫关附近,经过今天的武关的道路是唐代中叶才开辟的,武关也是在那时才移到了现在的位置,并在书附的地图中将战国时期的武关(旧武关)标在了丹水北岸。

第二种说法是武关道自蓝田经峣关、商洛抵达丹凤后,在丹凤县沿今国道路线继续向下,经武关镇——商南——西峡——内乡——镇平——南阳。侯甬坚先生持这种观点。根据他的考订,丹凤——竹林关——过凤楼——荆紫关路段到清朝时期仍“人马寸步难行”,大部分路段均为贴着山壁的小道,既不能走骡马,也不能负重而行,更不可能通行兵车,不具备军队通行的条件。由此,根据地形和道路情况判定,侯先生认为武关的位置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变化,一直在今地,既在今陕西丹凤县武关镇。

第三种说法没有探讨道路的具体线路,只是认为最早的武关在今商南县过凤楼,且并非秦置,而是为楚国所置,现在的武关是秦统一之后才建立的。这种说法比较新颖,由商洛学院历史系的余方平和商洛市博物馆的王昌富两位先生提出。

第一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来自于《水经注·丹水》等文献。第二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对地形和道路布设的分析。第三种说法的依据是《战国策·赵策二》中苏秦的一句话“……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再结合考古发掘资料显示的楚文化和秦文化在商洛地区的消长情况做出的推测。

本文所绘地图采纳的是第二种说法。

在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凭吊武关(道)的众多作品中,最有韵味的也许应数唐人李涉的《再宿武关》: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待续)

        赛百浪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sszl/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