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2月17医院李春霖教授团队在DiabetesResearchandClinicalPractice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One-hourplasmaglucoseconcentrationcanidentifyelderlyChinesemalesubjectsathighriskforfuturetype2diabetesmellitus:A20-yearretrospectiveandprospectivestudy”的文章,探讨了负荷后1小时血糖(1h-PG)和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对预测中国老年男性T2DM未来风险的效果。研究表明:在中国老年男性人群中,1h-PG可以作为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的T2DM发病的预测因子。这是首次在中国老年男性人群中对1h-PG与T2DM发生风险随时间变化关系进行的纵向研究。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需要更加敏感的方法早期识别T2DM的高危人群
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年,全球有4.63亿T2DM患者,万人死于糖尿病或其并发症,约占全球所有死因的11.3%。中国是世界上T2DM患者最多的国家(高达1.14亿)。我国糖尿病的流行与人口老龄化有关,2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T2DM占95%以上),其中1/2~2/3的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另有超过45%的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如果不进行干预,其中一部分最终会进展为糖尿病或发生相关的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早期发现老年糖代谢异常人群并进行有效干预是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餐后高血糖是老年人最早最常见的血糖异常。研究显示即使结合FPG和糖化血红蛋白筛查,仍有1/3的餐后高血糖患者漏诊。因此,OGTT作为一种灵敏的糖代谢异常筛查方法目前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大量研究证实2h-PG是发生糖尿病和血管病变的重要风险因素,但1h-PG常常出现在糖代谢异常的更早阶段,是否能够作为更加灵敏的预测指标,发现更早的糖代谢异常患者需要更多的数据。
把IGT作为识别并进行干预的T2DM的高危人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通常通过测定空腹血糖(FPG)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中负荷后2h-PG水平来诊断的。大量研究证实糖耐量受损(IGT)的患者未来发生T2DM的风险明显增加,对IGT进行生活方式或药物的干预可以逆转部分患者进展为T2DM。但是,对IGT人群的10年随访显示只有一半的受试者转变为T2DM,而40%的基线糖耐量正常者(NGT)发展为2型糖尿病,提示在IGT以外还有另一部分风险人群。上述观察结果表明,使用IGT作为识别并进行干预的T2DM的高危人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发现更早期的糖代谢异常人群,扩大糖尿病一级预防的时间窗。
既往欧美人群研究发现1h-PG能有效预测T2DM,但在亚洲老年人群尚缺乏证据
有关OGTT1h-PG预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中青年人群。结果显示:1h-PG与2h-PG同样具有预测T2DM的作用,甚至可能比FPG和2h-PG有更好的预测作用;1h-PG是识别T2DM高危人群的有效补充方法。有研究提示1h-PG可能是代谢损害的敏感指标,可以用于识别更早期的β细胞葡萄糖敏感性受损的个体。除了作为T2DM的预测因子外,1h-PG值还可以用于预测未来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较高的1h-PG值还与糖耐量正常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度相关。这些研究结果是否适合于中国老年男性人群呢?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多以腹部肥胖和胰岛功能障碍为突出特征,饮食习惯也与西方人群有较大差异。该研究以北京市汉族老年男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通过20年的随访,探讨了OGTT1h-PG值的影响因素、1h-PG预测T2DM的有效性以及1h-PG相对于FPG和2h-PG的优势。
研究方法该研究收集整理了自年5月至年5月开始在医院进行长期随诊、有OGTT检查结果的人群资料。共纳入名未诊断为糖尿病的老年男性、每1~2年进行一次随诊。排除标准:FPG≥7.0mmol/L和/或2h-PG≥11.1mmol/L、两年内因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有严重的肝、肾、胃肠道疾病、贫血、肿瘤患者、长期服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有皮质醇增多症、甲减、肢端肥大症等继发性肥胖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最终入选满足标准且有20年随访资料的老年男性受试者共例,根据在20年随访过程中是否进展为糖尿病分为两组:进展为糖尿病和未进展为糖尿病组。按照基线OGTT检查结果,将受试者按照1h-PG和2h-PG的四分位数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1h-PG和2h-PG值均是T2DM的独立预测因子
在20年的随访中,例受试者中有人(62%)进展为T2DM。1h-PG和2h-PG均可预测T2DM,在调整了各种传统危险因素后1h-PG和2h-PG仍是T2DM的独立预测因子[分别是HR=1.(1.-1.),P0.;HR=1.(1.-1.),P0.]。在多变量风险分析中,根据基线1h-PG和2h-PG四分位数,T2DM累积风险随负荷后血糖值的增加及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如图1所示)。图1:根据基线1h-PG和2h-PG四分位数计算的2型糖尿病累积发生率
单独使用1h-PG比2h-PG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在校正年龄、腰围、TG、HDL-c和收缩压的模型中,1h-PG组的C-统计量(HR=0.;95%CI:0.-0.)明显高于2h-PG组的C-统计量(HR=0.;95%CI:0.-0.)(P=0.),提示本组人群单独使用1h-PG比2h-PG具有更好的预测发生糖尿病能力(如图2所示)。20年随访时1h-PG的ROC曲线与10年或5年随访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样,2h-PG的ROC曲线在20年随访和10年或5年随访中也没有差异。然而,1h-PG和2h-PG在20年随访时显示出显著差异,而在10年或5年随访期间差异不大。图2:1h-PG和2h-PG预测5年、10年和20年时T2DM的预测ROC曲线(红线为20年随访;绿线10年随访;蓝线5年随访)
讨论该研究显示在中国老年男性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很高。行OGTT试验确定基线状态为非糖尿病的受试者在20年的随访中,62%最终进展为2型糖尿病,负荷后血糖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虽然FPG是2型糖尿病的强预测因子,但在Cox模型中加入1h-PG或2h-PG后,FPG不再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与FPG的相关性主要是由于其影响了负荷后的血糖所致。负荷后血糖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负荷后血糖仍然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对2h-PG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zlff/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