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豆芽妈妈。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子长大后的一些表现,在小的时候也是“有迹可循”,家长发现后,及时规劝、引导,一切都为时不晚。
一般来说,父母平日多留意,如果孩子小时候在日常行事中,有以下这四种表现,就得注意了。
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小时候多半有这4个特征,父母要注意了
①极度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直是人们讨论不休的话题。
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生下来,天生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才有了后期的教化,教人向善。
心理学提出“主我”和“客我”之说,孩子在成长之初,遵循自我本心的发展,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婴孩在生命开始的一段时光,饿了哭,渴了哭,尿湿也哭,一切不顺遂都表现出来,大人给予及时满足,他们认为世界是围绕他们转的。
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赋予其社会化人格,孩子有了社会属性,不再是他们自己。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能再目中无人,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随意推卸责任,心中只想到自己。
很多家中的小霸王,众星捧月的存在,喜欢吃独食、自私自利,其实就是父母长辈没有及时引导好造成的恶劣后果。
②挥霍浪费,不懂得珍惜
同事说元旦他回家看望家里的老人,发现家里的年幼一辈,行为习惯养成非常不好。
好好的橙子,小侄子就把里面的水吸吸,直接把果肉吐到地上。
家里的一日三餐,做好了端到饭桌,三催四请都没有人吃,就算吃,也是拣些自己喜欢吃的,其他都倒掉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完全荡然无存。
如果对粮食没有敬畏之情,对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成果更何谈珍惜。
同事妈妈辛辛苦苦给他们准备的衣物,一针一线织好的毛衣,小侄女看都不看,就扔到一边,连基本的感谢礼貌都没有,让人十分寒心。
③嚣张跋扈,随意顶撞父母
父母的疏于管教,或者隔代亲等的过度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飞扬跋扈的性格,目无尊长,随意顶撞父母长辈。
尊重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教养。
对孩子百依百顺,容易养成孩子骄纵的性格,面对不孝顺的孩子,父母很容易自食恶果。
一个家庭中,要求父母和孩子互相尊重、平等对待。但是,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是很有必要的,而不是让孩子可以骑在大人头上、作威作福。
看到一个信息,一位男子因和父母赌气离家出走三十多年,期间父母牵肠挂肚,一直心心念念出走的孩子,可是儿子一走就杳无音信,等他再归家时父母双亲已经离世。
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甚至出现令人痛心的“弑父”、“弑母”的事情发生,也是天理难容。
④叛逆任性,不懂得感恩
有句话说得很对:父母最大的悲剧,就是付出了全部,却养不出一个感恩的孩子。
中国式父母一味讲究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忘记教会孩子感恩。甚至有些高学历“人才”,啃老啃得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生物界都遵循着天性法规,在践行着“孝道”。然而,很多孩子却丧失了基本的伦理道德。
其实,孩子的不孝顺,叛逆任性,不懂得感恩,是父母教育的缺失和悲哀。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惯子如杀子,父母“惯子”的行为是因,孩子“忤逆”、离经叛道的行为是果。
河南一位10岁男孩,在父亲去世后,将家里五万元的丧葬费拿来打赏主播。完全不知道这笔钱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父母及时引导,孩子长大后才能品行端正、孝顺父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对孩子影响巨大。
第一,父母要构建健康的家庭环境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个家庭好的家风,是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曾经说过:“孩子会情不自禁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事方式,将它视作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一言一行照出孩子的品行。如果在生活中,父母自私自利,对老人不赡养,随意呵斥家中的长辈,孩子大概率也会重蹈父母的“旧辙”。
第二,父母要及时聆听孩子的心声
很多孩子对父母有着很大的怨气和仇恨。
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成人,却招来孩子的满腔仇恨。就其原因:
一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孩子在幼儿时期需要得到安全感、归属和爱的满足。
如果孩子在基础阶段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就不会顺利进入下一阶段,造成人格的失调。
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对孩子过于暴力,非打即骂。家长过于强调权威,会让孩子身心得不到自由发展,迷失自我,从而招来怨恨。
怎么办?多在亲子情感账户里存钱。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尽可能多得多陪伴、多抱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面对孩子的问题,做好引导,在身后远远的引领,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掌控感。
第三,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结论:“说感恩是一种长时间形成的心理习惯,有赖于每一件具体细微事件中形成的积累。”
不懂感恩的人,对父母的付出完全冷漠,认为理所当然。
培养一个拥有感恩心的孩子,首先父母要舍得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承担家里的事务:帮忙刷个碗、拖个地,帮助照看弟弟妹妹,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平日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作为家里的一员参与其中,培养主人翁意识。
其二,多读些古典书目,学习古圣先贤们的教育观。
《太平经?为父母不易诀》中言:“人从生至老,自致有子孙,为人父母,亦不容易。”
意思是为人父母要注重教育方法,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讲究“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高兴不责、悲喜不责、疾病不责、饮食不责、暮夜不责;
《弟子规》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冬则温、夏泽清”,礼仪谦让。
其三是多参加一些学校和机构组织的感恩活动,让孩子给家长洗脚、捶背、说感谢的语言的等等,日积月累,培养感恩之心。
今日话题:为什么很多儿女长大后变得不孝顺了?
豆芽妈妈,一位职场二胎宝妈,上海大学在读MBA,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与成长。
喜欢我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zlfy/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