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是心血管病患者的最终战场
规范化治疗赢得更好预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跃居总死亡率的首位。而其中,每5名脑卒中患者,就有1名是由于心房颤动形成的血栓脱落后堵塞脑血管造成的。
抗凝治疗,成为了预防和治疗血栓的关键。
然而,目前患者对抗凝治疗的认识不足,很多患者出院后不愿治疗或治疗不规范,造成脑卒中反复发生,心衰也逐步加重,致残和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为了给予患者更好的预后,由大医一院心血管病院心力衰竭与结构性心脏病科团队牵头,于年11月1日率先在东北三省成立抗凝门诊,已为百余位患者提供了规范化用药指导。
大医一院心血管病院心力衰竭与结构性心脏病科团队
抗凝治疗
给予患者规范化管理
记者上周来到心力衰竭与结构性心脏病病房,看到副主任刘莹正在反复叮嘱患有房颤合并心衰的高先生一周后来抗凝门诊,监测凝血像调整用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刘莹告诉记者,很多疾病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如心房颤动、心腔内血栓形成、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肺栓塞等,规范的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血栓栓塞事件。
目前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但是其治疗窗较窄,剂量不足仍会发生血栓事件,剂量过高增加出血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定期监测凝血时间来调整剂量;目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虽然弥补了华法林的缺点,但其价格十分昂贵,每月花费数千元,对多数患者是不小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药物的应用,专科抗凝门诊由此应运而生。
目前,大医一院抗凝门诊由副主任医师及临床药师联合组成,每周二、四、五上午开诊,专注于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等患者的规范化、个体化抗凝管理,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实施网络数据化管理,进行系统、规范、全面的干预,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抗凝管理的意识,有利于减少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超滤技术
为重症患者赢得生机
对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心力衰竭,是他们共同的最终归宿。
不久前,因严重心衰的66岁孙先生被家人送到了大医一院,他浑身浮肿,轻轻一按就是一个坑,坐着不动都喘不上气,已经连续19天完全无法躺下休息了。传统的治疗对他毫无效果,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大医一院。在接受了72小时的超滤治疗后,他的体内滤出2万多毫升多余的液体,明显感觉到呼吸顺畅,5天后顺利出院。
记者了解到,超滤治疗是一项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技术,团队率先在辽宁省应用,目前已成功开展了10例,极大地减轻浮肿,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刘莹介绍,心衰患者心脏射血功能差、负荷重,往往造成体内的水、钠排不出来,以往都是通过利尿剂纠正患者容量负荷过重,缓解症状。但利尿剂排水量不可控制,易导致电解质紊乱,更有顽固性心衰患者存在利尿剂抵抗,医生也只能束手无策。
心衰超滤治疗能定时、定量、可控、可预测地治疗液体储留,不影响血浆电解质浓度,对神经内分泌没有直接作用,改变了传统的心衰治疗模式,使得心衰患者在利尿剂之外有了新的治疗选择。
心衰诊治
高水平一站式诊疗
记者曾亲历了一位心衰患者发作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抢救现场,医护人员百余次接力除颤,抢回了患者的生命。
在那之后,该科刘金秋教授为他安置了植入型心脏除颤仪(ICD)。不久前,患者两次感到ICD放电,警觉地回到病房住院观察。不料当夜便毫无先兆地出现电风暴,多亏了体内的ICD及时除颤,防止了猝死。随后,心血管病院院长夏云龙为他进行了国内首例病理性室速的心外膜消融,术后患者随访至今未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
心衰,是心血管病患者的最终战场,它的诊治不是某个医生、亚专科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心血管病院各亚专科的通力配合。刘莹表示,心衰病房依托于此,一直坚守在危重患者的救治火线,为所有心衰患者提供一站式精准诊疗。
由于心衰是一组综合征,病因复杂,需对每个患者的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和综合管理,如缺血相关的心衰,可以由冠脉团队积极给予血管开通;如果是心律失常所致,可由心律失常团队进行射频消融,一部分患者也可以通过起搏器的治疗受益;而对于瓣膜病所致的心衰,目前该科副主任郭然已成熟开展先心病和瓣膜病的介入治疗,部分患者可以不开胸,通过介入手术实现瓣膜置换。
白癜风慈善爱心月北京治疗白癜风去那个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mfzl/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