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心房颤动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约有超过1,万的患者人群饱受房颤的折磨,而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加强房颤患者群体的筛查、治疗及预后管理无疑是一项极具意义的临床课题。近日,《门诊》杂医院洪浪教授、赖珩莉教授,医院在LAAC领域的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当前房颤管理情况及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前景。
LAAC患者选择及术后抗凝的中心经验
LEFTATRIALAPPENDAGECLOSURE
《门诊》:LAAC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贵院是国内最早引入该技术的中心之一,在房颤LAAC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贵院目前LAAC的开展情况?洪浪教授、赖珩莉教授:自LAAC问世至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循证证据日益丰富,适应证范围也在不断明确。医院作为国内最早开展LAAC技术的中心之一,在该领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早期,我院对于既往有过卒中病史,且经评估与心源性卒中有关;存在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如高危出血风险;高龄患者且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等三类患者积极推荐应用LAAC治疗。如今,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除了指南推荐的“不不高”原则(“不不高”原则指CHA2DS2-VASc评分2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满足不不高中的任一条件均可做左心耳封堵:不能服用抗凝药;不愿意服用抗凝药;高出血风险);一些特殊类型的房颤患者同样被纳入本中心LAAC的考虑范围。
对于一些持续性房颤高龄患者,如果CHA2DS2-VASc评分≥2分、即使既往无卒中史、无出血史,且具备房颤症状,也会在行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和患者沟通是否愿意接受LAAC治疗。一般情况下,鉴于LAAC卒中预防优势,对于持续性房颤首次/多次导管消融成功率不高的部分患者,我们还是更倾向于左心耳封堵或“一站式”治疗。对于一些心房几乎全部疤痕化、左心耳电位延迟的年轻患者,未来卒中风险较高,接受LAAC治疗可使患者从中获益,我们也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左心耳封堵术。目前该领域相关研究较为欠缺,指南推荐更是一片空白,具体处理策略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院也在逐渐探索的过程中。除LAAC患者的选择,术后用药策略也是一大需深入探索的问题。按照一般标准,单纯LAAC术后,应规范抗凝45天,如经食道超声检查提示无封堵器表面血栓且封堵效果良好,则可改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至术后6个月,之后服用阿司匹林至一年,再结合具体病情考虑是否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在此基础上,本院同时会结合患者CHA2DS2-VASc评分、既往卒中等情况,全面评估、综合决策。如果患者CHA2DS2-VASc评分2,既往有卒中史,临床医师则会较为谨慎,往往根据CT检查结果,观察患者左心耳封堵器内皮化情况,适当延长抗凝时间;而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则会适当减少抗凝治疗时程。总之,LAAC术后抗凝时间并非一概而论,需紧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应对。LAAC相较于抗凝为什么更具优势
LEFTATRIALAPPENDAGECLOSURE
《门诊》:相较于传统的口服抗凝药物治疗,LAAC旨在以器械治疗方式“一劳永逸”地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自LAAC问世至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循证证据日益丰富。结合您的经验,相较于抗凝治疗,LAAC具有怎样的优势?洪浪教授、赖珩莉教授:当前临床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华法林是经典的抗凝药物,价格比较低,但患者间个体差异较大,同时需要持续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患者依从性不高;如果监测不佳,易发生大出血或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新型口服抗凝药药物价格昂贵、出血风险高;患者经常自我感觉无大碍,就自行选择中断服药。
目前,长期服药的依从性是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一大严峻问题,一旦中断服药,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同样较高。
在这种背景下,LAAC技术的应用可为房颤患者的治疗提供极大助力。在降低患者血栓、卒中风险的基础上,LAAC技术的应用不仅可降低抗凝药物依从性不佳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引发的各种出血风险,降低老年人在服用抗凝药物情况下摔倒时颅内出血发生的风险,有助于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从长期卫生经济学角度分析,粗略估算累计服用五年药物的费用和植入封堵器的价格相当,LAAC术相较于抗凝治疗有着更佳的成本-效益比。冠脉医师开展LAAC必备素质
LEFTATRIALAPPENDAGECLOSURE
《门诊》:由于房颤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高度相关,越来越多的冠脉医师开始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sszl/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