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简介
陈启,医学博士,医院心内科医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擅长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治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7篇,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马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年6月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年8月于医院心血管内科参加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冠状动脉介入术,曾赴医院研修冠心病介入治疗。在心肌损伤和修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在梅雨季节(5、6月)和深冬季节(12、1月)的心梗患者较其他月份明显增加,这也在既往的一些文献中得到了证实,但为何冬夏两季的心肌梗死发生率都高,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近期日本学者对歌山县医疗中心年1月至年12月两年期间连续收治的例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分析,剖析了该中心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率与气温、季节的关系以及病理生理机制。并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杂志上。该研究将开始出现胸痛的时间作为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以患者心梗发作时的中位温度(16.6°C)区分为较低温度发病组(例)和较高温度发病组(例)。研究者发现,气温在10°C和25°C左右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两个发病高峰。左图统计了不同月份该中心心梗发生例数以及当月的平均大气温度,可以看到在1、5、12月心梗的患病例数最高,这与我院近年的统计结果相似。而右图通过对大气温度分位密度轮廓曲线描绘可以看出,在大气温度为7.5-10摄氏度以及22.5-27.5摄氏度这一区间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最高。而后该研究组又通过OCT对低温组与高温组心肌梗死的具体血管病变情况进行分析,不同温度组的罪犯血管、病变长度、狭窄部位管腔面积、钙化分叉病变例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较低温度发病组中,斑块破裂的发生率高于较高温度发病组(66%vs45%);而较高温度发病组中斑块侵蚀的发生率较高(13%vs26%)。而该研究组研究认为,较低大气温度发病组患者冠脉斑块有胆固醇结晶的可能性更高(71%vs54%)。冠脉斑块有胆固醇结晶的患者的平均体温明显低于冠脉斑块没有胆固醇结晶的患者(36.1°Cvs36.4°C)。这可能是较低大气温度组发生斑块破裂从而导致急性心梗的直接原因。之江心学评述:第四次心肌梗死全球定义中,1型心肌梗死的机制由第三次定义的“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细化为“斑块破损(破裂或侵蚀)致血栓形成)”,谁曾想,这两种病理过程可能各自成就了深冬和初夏心肌梗死的发生。若事实如上文所言,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为了了解斑块性质而常规进行冠脉造影以外的影像学评估(如IVUS、OCT),同时我们的应对措施又是什么?上述两点值得我们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zlff/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