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简介
庞洁,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相关研究,主持省自然基金1项,卫生厅课题1项,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丁亚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科副主任,浙江省医坛新秀,硕士生导师,年度最佳医生和最佳下沉专家。担任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心脏介入与心衰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完成超例手术。曾赴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学习。目前主持省级课题1项,厅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含共同)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即使按照指南对房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每年仍有5%的中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或死亡风险。35-50%充分抗凝的房颤患者5年内需要接受住院治疗或死亡。既往研究中,并未显示节律控制优于心率控制。但一些小型研究表明,房颤消融可以提高左心功能和降低房颤伴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与安慰剂对照,减少了死亡和心血管住院的复合终点。研究者设计了EAST-AFNET4试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消融,验证早期节律控制是否能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
方法:这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研究。研究纳入年龄≥18岁的早期房颤(定义为入组前≤12个月诊断为房颤);或年龄大于75岁且曾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或符合以下两个标准:年龄大于65岁、女性、心脏衰竭、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冠心病、慢性肾脏疾病(CKD3-4期)、左室肥厚(舒张期室间隔15毫米)。按1:1随机分为早期节律控制组或常规治疗组,两组均接受指南推荐的心血管基础疾病治疗,抗凝治疗,以及室率控制治疗,常规治疗组仅在经过最佳室率控制治疗后,仍有严重房颤症状时,可考虑接受节律控制治疗。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死亡、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心衰恶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复合终点。主要安全终点是全因死亡,卒中,节律控制治疗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结果:
-7-28至-12-30期间,研究共纳入了来自11个国家个中心的名房颤患者,例进入早期节律控制组,例进入常规治疗组,组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基本平衡。(表1,图1)
早期节律控制组中,例(94.8%)接受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2年后,例(65.1%)依然接受节律控制治疗。对照组中,早期例(95.8%)仅接受常规治疗,2年后,(85.4%)仍未接受节律控制治疗。
早期节律控制组窦律维持比例较常规治疗组高,第一年84.9%vs.65.5%,第二年82.1%vs.60.5%。在第二年,88%的早期节律控制以及90.9%的常规治疗组坚持抗凝。
研究平均随访5.1年,早期节律控制组例出现主要终点事件(3.9人/每百人/年),常规治疗组例出现主要终点事件(5人/每百人/年)。早期节律控制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更低(HR=0.79;95%CI0.67-0.94;P=0.),校正相关协变量后,结果不变(HR=0.78;95%CI0.66-0.92;P=0.)。早期节律控制的临床获益在各亚组中一致,包括无症状患者和心衰患者。与常规治疗相比,早期节律控制组主要终点事件中的各事件发生率更低。次要终点事件两组无差异(早期节律控制组5.8±21.9天/年;常规治疗组5.1±15.5天/年;P=0.23)(表2,图2)
主要安全终点两组无差异(早期节律控制组例;常规治疗组例)死亡两组无差异。早期节律控制组卒中发生率低,相关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较对照组高,但属于罕见的不良事件。
结论:对于早期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治疗较常规治疗相比,可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且总体安全性无差别。
之江心学评述:AFFIRM和RATE等随机对照研究提示,房颤的节律控制并不优于室率控制策略。ESC房颤指南也提到,虽然很多临床医生认为维持窦律可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但比较节律控制+心率控制与单纯心率控制的试验得出了中立的结果。但近年来陆续又有研究发现,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以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包括多项导管消融研究,以及决奈达隆ATHENA研究均提示,维持窦性心律或减少房颤复发能够减少患者心血管病住院。EAST-AFNET4试验与以往研究的不同的是入选了诊断房颤较早的患者,并采取了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消融治疗的策略,最后进一步证实了对于早期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治疗的积极意义。欧洲房颤管理指南的重要更新为"ABC"策略,其中"B"是指更好的症状控制。目前指南对于节律控制的主要推荐为,减少房颤相关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新指南推荐以下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节律控制:较为年轻、首次房颤发作或近期发作、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房病变较轻、没有合并疾病或心脏疾病、室率难以控制等情况。
参考文献
P.Kirchhof,P.Kirchhof,A.J.Camm,A.Goette,etal.EarlyRhythm-ControlTherapyinPatientswithAtrialFibrillation,NEnglJMed;:-16,DOI:10./NEJMoa
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心内科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方面人才。医生42名(其中博士学位18名,硕士学位18名);正高职称10名,副高职称13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护理人员60人,副主任护师2名。目前有张床位,其中CCU20张,心导管室3个,心功能室1个,拥有世界最先进的DSA机3台、电生理仪2台,飞利浦心超机1台。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仅有的一家同时具备“冠脉介入、射频消融和起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成人)”三大心脏介医院。是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CRT植入技术培训基地。是国内最早引进先进的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医院之一,在无X射线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省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也是国内最早应用冠脉内血栓吸出术治医院之一。应用经皮心肺辅助循环支持技术(叶克膜),打破极危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禁区。在省内最早采用介入技术封堵心肌梗塞室间隔穿孔,努力拯救高危患者的生命。在浙江省率先应用Ampla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最顶尖的杂志Circulation、Hypertension、JournalofHypertension、AmericanJournalofHypertension、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其它厅局级等课题40余项。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
未来可期
王利宏主任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杭州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作。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心脏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心血管联盟副主席,浙江省心血管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入选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家重点专项十三五计划、国家卫计委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心电与循环》、《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Diabetes、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等杂志审稿人。是国家卫生部心脏介入手术培训导师,已主刀完成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左心耳封堵术和先心病、冠心病介入手术等数千例。
往期回顾
、之江心学:苯二氮卓类安眠药物增加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之江心学:体表心电图预测房颤和卒中--房间传导阻滞和P波时程介绍
、之江心学:急性心梗患者的亚临床甲减是否需要治疗?
、之江心学:MitraClip手术后导致医源性房间隔缺损
、之江心学:NSAIDs增加心梗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出血风险
、之江心学: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血压与事件之间也存在“J型曲线”
、之江心学:鱼和熊掌:经静脉ICD和皮下ICD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公布
、之江心学:EP指导下左房后壁消融在不合并左房低电压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
、之江心学:存在有导线起搏器置入禁忌的患者,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安全性如何?
、之江心学: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双联抗栓治疗是否可以减量?
、之江心学:长QT综合征患者心尖段左心室收缩时间延长的预测价值介绍
、之江心学:房颤患者被遗忘的三尖瓣病变。
、之江心学:瓣膜形态影响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TAVR疗效
、之江心学:肺动脉高压预测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经导管三尖瓣修复的预后
、当秋水仙碱玩起跨界,居然有意外惊喜
、之江心学:心房颤动消融术前不行TEE/ICE是否安全:来自NOAC的启示
、之江心学: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对伴有冠状动脉疾病和严重主动脉狭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长期影响
、之江心学:女性健康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绝经后妇女不良妊娠结局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
、之江心学: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中的作用
、之江心学:强化降压降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
、之江心学:NT-proBNP的新舞台——ICD之1.5级预防
、之江心学:肥厚型心肌病治疗迎来新时代: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Mavacamten三期临床实验结果公布
、之江心学:通过消融恢复窦律改善射血分数保留房颤患者的心衰
、之江心学: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是否需要长期抗凝治疗?
、之江心学:房颤消融围术期的无症状脑梗
、之江心学:TAVR对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之江心学:新型降糖药SGLT2i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获益评估
、之江心学:P2Y12拮抗剂家族中的新星——Selatogrel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zlff/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