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上10点许,第二批9名西藏昂仁县先心病患儿顺医院西院。27日,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为他们办理了住院手续,并完成全部术前检查。经医院多学科专家病例讨论决定,今天率先为6个孩子进行手术。其余3名孩子情况较为复杂,待改善病情后再行手术。
“现在要取咽拭子了,请把嘴巴张大,啊……”“放轻松,阿姨会轻轻地给你抽血,不会疼的。”昨天上午,医院西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病区一派与往常相比更加忙碌的景象,医护人员不停地在前天晚上刚刚入院的9名西藏昂仁县先心病患儿病房间来回奔走。取咽拭子、抽血、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营养评估……为了不耽误下午的专家会诊,大家一刻没停地将所有患儿的术前检查在中午前基本完成。检查结束后,孩子们吃了一顿大餐。
医生为年龄最小的扎西顿珠采集咽拭子。
检查完后,宗吉(右)医院后正式的第一餐。
每项检查前,医护人员都会仔细核对患儿信息。
“采集样本时大家一定要仔细核对好姓名等信息,千万不能有任何差错。”心脏大血管外科护士长毕淑亭叮嘱身边的护士们。毕淑亭告诉记者,这几个藏族患儿和他们陪人的藏语名字比较复杂,刚刚入院姓名和人还对应不上,因此在检查之前要一遍遍地核对好信息,以免出错。有了去年第一批西藏昂仁县先心病患儿入院时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提高效率和优化流程,几天前,毕淑亭就带领护理人员做足了准备。“我们提前协调好病房数量,保证每个家庭有一个单独的病房。同时,在患儿和家长们到来之前把牙膏、牙刷、卫生纸、暖瓶等生活用品摆放到每个房间,这样他们晚上抵达后就可以尽快入住休息。”毕淑亭说。考虑到藏族的饮食习惯,医院餐厅相关负责人与援藏干部及带队老师沟通每顿饭的菜品,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吃得营养舒心。
和医护人员一样忙碌的,还有此次随行担任翻译工作的昂仁县中学老师格桑卓嘎,由于患儿家庭大都来自距离昂仁县城偏远的牧区乡,基本不会说汉语,因此格桑卓嘎成了医护人员与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她也是9名患儿中年龄最小的扎西顿珠的妈妈。“医院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病房环境,准备了齐全的生活用品,作为家长和带队老师,对于接下来的手术我们也非常有信心!”格桑卓嘎说。
医生通过翻译老师与患儿家长交流病情。
心脏大血管外科护士长毕淑亭(左一)向抽完血后的次仁央吉竖起大拇指,为她的勇敢点赞。
昨天10点40分左右,大部分患儿的各项检查已完成。由于抽血检查需要空腹,孩子们从前天晚上起就没进食进水,医院为他们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包子、鸡蛋、酸奶等饭菜,孩子们也吃上了到达淄博后的第一餐。
“这一批孩子普遍年龄偏小”“一会儿我们再去病房进一步检查一下”“这个孩子需要高度重视,10岁且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下午4点,在医院西院住院一部,由医务部、护理部组织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儿科、超声科等手术相关科室围绕9名西藏昂仁县先心病患儿开展的全院病例讨论正在进行中。
9月27日下午,医院举行病例讨论会。
为确保手术安全,20余名医生、护士及昂仁县工作人员、援藏干部聚在一起,逐个对孩子们的检查情况分析讨论并进行了手术前病情评估。“在9名患儿中,有6个孩子手术指征明显,是典型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需要进行封堵手术。其余3名孩子情况较为复杂,待改善病情后再行手术。”心脏大血管外科护士长毕淑亭说:“术前会诊聚集了各个科室的专家,目的是对手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将风险降到最低。”
医生们到病房查看患儿病情。
昨天下午,2个多小时的术前病例讨论结束时天色已暗,但为了今天手术的顺利进行,医生们再次转战病房,根据病例讨论时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对9名西藏昂仁县先心病患儿进行术前安排并与其家人进行了交流沟通,毕淑亭介绍,目前已将6名患儿的手术单递交手术室,今天8点首场手术已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翟咏雪高阳侯宗梁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zlff/6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