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网报道)近日,中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成功用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完成ACP左心耳封堵术。
潘湘斌教授团队以复合技术“博采众家之长”的理念,首创“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PercutaneousAndNon-fluroscopicprocedure,PANprocedure)”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优势在于:1、不用开刀;2、不用放射线;3、不用造影剂;4、不用全身麻醉。手术全程经由超声引导完成,为许多对放射线和造影剂有禁忌的患者创造了手术机会。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及临床应用,潘教授团队逐渐把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从特殊的患者推广到普通患者,从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推广到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弓缩窄等结构性心脏病,从一种技术发展到一种方法学。
术前潘湘斌教授讲解ACP封堵器
近日,潘湘斌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在超声引导下用ACP封堵器完成了左心耳封堵术。患者女性,66岁,术前诊断为心房颤动,房缺合并房间隔膨出瘤,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术前评估CHA2DS2-VASc=5,HAS-BLED=4。
潘湘斌教授调试ACP左心耳封堵器
该患者的治疗方案面临重重困难:患者房颤合并房间隔缺损,存在左向右分流,心脏较正常扩大,需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但是房间隔封堵术后,患者后续将失去介入治疗房颤的机会;如果先治疗房颤也有问题,由于房间隔缺损造成心脏扩大,传统射频消融效果不佳,容易复发,一旦封堵房间隔缺损后,将来房颤复发难以再次手术。更麻烦的是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传统的介入左心耳封堵需术中使用造影剂,存在加重患者肝肾功能不全的风险。经过讨论,潘教授制定了一套详细手术方案,计划先实施超声引导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再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术中经食管超声提示:左心耳开口约24mm,着陆区直径约19mm,房间隔薄弱,房间隔缺损直径16mm,房间隔瘤范围29mm。潘教授根据超声测量数据,选择最合适患者的24毫米AMPLATZERCardiacPlug(ACP)封堵器。由于房间隔缺损靠近前上方,导管难以进入左心耳,为了避免重新穿刺的损伤,潘教授现场重塑输送鞘弧度,顺利在超声引导下进入左心耳并成功植入封堵器,并在导管撤出前同期植入一枚32毫米房间隔封堵器,仅仅半小时就顺利完成两个疾病的治疗工作。
ACP左心耳封堵器
术后,潘教授介绍道,“近10年来,左心耳封堵技术日趋成熟,多个研究证明其可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此项技术尤其适用于既往有卒中或有卒中高危因素,但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长期抗凝药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
“ACP的封盖盘像‘盖子’从外面盖住左心耳开口,而固定盘由全编织镍钛合金网状组成,与心房壁贴合良好,固定牢靠。因此,ACP双盘设计使得封堵功能和固定功能相互独立,临床操作简单,实现左心耳口部的完全封堵。理论上可以覆盖几乎所有类型的左心耳,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
潘湘斌教授术中对左心耳封堵器进行标记
据悉,房颤容易引起左心耳血栓,如果血栓一旦脱落,就会引起如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医院从年开始,陆续开展左心耳封堵术余例。传统左心耳封堵手术需术中使用放射线及造影剂,但这部分患者年龄较大,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较多,使用造影剂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潘湘斌教授经过研究,通过完全超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避免了放射线和造影剂的损伤,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会。其中,围绕房缺合并房颤患者,他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进行过房缺封堵后,患者的卒中风险仍然远高于常人,此时再进行射频治疗或左心耳封堵都非常困难,因为房缺封堵器阻塞了手术通路。因此,对于房缺合并房颤和患者,通过一次手术,完成房缺封堵和左心耳封堵,对于患者获益更大。
后记:ACP左心耳封堵器能够有效地预防房颤并发脑卒中,可安全、有效预防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在特殊心耳形态、残余漏、封堵成功率方面有应用优势,ACP将为房颤患者提供新的预防脑卒中的方法,使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更多的治疗选择,为长期持续性房颤病人带来了福音。
推荐阅读心血管学术会议年历一览
血管病学术会议年历一览
会员活动:免费领取新年大礼包
盘点与展望——年度学术荟萃今日上线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zlff/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