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年首次用于临床。八十年代后期至今,随着封堵伞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二维及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引导下,此技术已日臻成熟。这种治疗措施是采用经股静脉穿刺的方法,将封堵伞送入心房,补贴固定在房间隔缺(ASD)损处,阻断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恢复正常血液循环途径。
以下为正文
老徐今年37岁,是燕郊开发区一所学校的健康老师,平日里除了处理孩子们的小磕小病之外,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卫生部门在全校范围内筛查先心病儿童,因为工作严谨认真,老徐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筛查出了十几个先心病儿童,为他们争取到了最佳的手术年龄。
可就在前几天,平日里身强体壮的老徐,竟然也感觉到时不时的胸闷、气短,结合平日里先心病的筛查经验,老徐怀疑自己的心脏出了问题。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筛查中,老徐竟然也被发现了“先心病”!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一时间,“学校负责筛查先心病的老师竟然也被查出了先心病”,成为了家长和老师们谈论的焦点,但是老徐心里明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他为许许多多的先心病患儿做的工作,到头来也正是他的这份工作救了他的命。
案例回顾患者徐某、37岁、三河市人。于10天前查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后到我院心内科门诊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3级(级高危)。因为患者本人从事先心病筛查工作,故提出想做“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门诊以“先天性心脏病”收入心内科病房。
成功开展我院首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一般先天性心脏病,建议手术介入治疗的最佳年龄是1--5岁,此案中,患者已经失去最佳治疗年龄,心脏因为长时间得不到治疗已经发生一定变化,同时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术前身体情况较复杂,我院心内科之前并未开展过同类手术。
然而,患者的需求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在了解到该名患者情况后,心内科主任陈宝虎第一时间联合科室人员会诊,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条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通过术前询问患者和详尽检查,明确患者心脏病情现状,不断修改手术方案;同时,医院心内科专家到院手术,第一时间共享患者查体情况,为了完成心内科建科以来的首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术后效果,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犹如拧紧的发条,紧张有序的开展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8月11日上午,在经过紧张的筹备后,老徐在心内科导管室,医院专家和我院陈宝虎主任联合手术。通过经股静脉穿刺,用导管将封堵伞送入心房,补贴固定在房间隔缺损处,阻断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实现正常的血液循环途径。
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手术过程中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老徐的心脏长期没有接受正规治疗,部分血管与心脏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从而封堵伞在首次释放后因为位置不是很理想,不得不重新放置。经过了1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达到了理想效果。为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陈宝虎主任在手术过程中,不断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病人压力,舒缓病人紧张情绪。
上午11:30,在医护人员的协同努力下,手术顺利结束,在下手术台的时候,老徐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是啊,帮助别人筛查了十多年的先心病,竟然自己也是一名先心病患者,回过头想想这30多年带病生活而不自知,还真是后怕。
刚刚下手术的陈宝虎主任利用下一场手术的间隙,就老徐的手术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并对他的术后护理第一时间予以交代。陈主任表示:这是我院心内科建科以来的第一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在没有前车经验、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心内科医护人员本着满足患者就医需求的核心、敢于担当、勇于承担,准备充分、配合默契,这次手术的成功,填补了我院心脏手术的一大空白,开创了我院开展此类手术的先河,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什么先心病越早治疗越好?当先心病发展到成人时期,心脏会因为长时间得不到治疗而出现明显的继发改变,如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甚至是心衰等,而在小儿时期这一改变并不明显;还有就是常年的肺动脉高压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患者的紫绀往往很严重,血红蛋白水平非常高,甚至整个凝血系统都会受到牵连,最终可能会丧失手术机会。
同时,成人先心病的手术要更复杂一些。医生不仅要明确先心病本身的特点,还要知道从小儿到成人阶段的一系列转变。若是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或者大血管疾病(指一类很凶险的疾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如动脉瘤、主动脉缩窄等),这些疾病交织在一起,手术中常常需要多学科一起治疗。
END·文案:新媒体部/翟登鹏、晋智辉
·设计:新媒体部/赵文霞、董鹏
审核:心内科/陈宝虎
·医院原创作品,欢迎转载。
·转载或其他合作,请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sszl/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