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9日
第三届中国结构周左心耳封堵及其他结构性心脏病频道由周达新教授主持,围绕“中国先心病目前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圆桌讨论。会议由海军医院秦永文教授做主旨发言,并邀请广医院伍广伟教授、医院姜小飞教授、医院方军教授、海军医院白元教授共同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圆桌讨论现场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先心病患者总量巨大
ChinaStructureWeek
秦永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3个月的婴儿当中,房缺检出率为8.93‰,室缺检出率为8.12‰,动脉导管未闭检出率为3.37‰,三类主要先心病加起来约占全部婴儿的20‰,数量还是相当巨大的。秦永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3个月的婴儿当中,房缺检出率为8.93‰,室缺检出率为8.12‰,动脉导管未闭检出率为3.37‰,三类主要先心病加起来约占全部婴儿的20‰,数量还是相当巨大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可以首选介入治疗
ChinaStructureWeek
秦永文教授说,现在可以确切地说,有适应证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都可以首选介入治疗,绝大部分可获得成功。中国大陆先心病介入病种分布显示,在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这三大类先心病占绝对多数的同时,近年来卵圆孔未闭的介入治疗发展较快,目前占全部先心病介入治疗总量已从年的5%左右,提高到年的9%左右,是一个新的亮点。同时,与国外先心病介入治疗主要以儿童为主体不同,我国接受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成人占到总量的49%,接近总量的一半。但秦永文教授同时表示,虽然先心病介入治疗近年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中国大陆心血管病介入的总量中占比还比较小,年的数据显示,在全部例介入治疗中,先心病介入量只占3%。先心病介入治疗不断取得新突破
形成了中国特色
ChinaStructureWeek
秦永文教授指出,在疑难复杂的先心病治疗中,介入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对房缺合并膨出瘤、多孔型房缺、边缘不良型房缺等的治疗都取得较好的疗效。随着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医院已经将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医院张智伟教授团队率先开展了宫内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开展了单纯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形成了中国特色;西安医院张玉顺教授团队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下腔型房缺的介入治疗;海军医院赵仙先团队应用“弹簧圈+胶”封堵冠状动脉瘤等。同时,经桡动脉入路的治疗也在探索中。此外,可吸收封堵器也是近年来发展的一大亮点,多款可吸收先心病封堵器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在国内率先应用于临床。先心病介入治疗推广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hinaStructureWeek
在秦永文教授做完报告后,座谈嘉宾就先心病介入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就伍广伟教授提出的随着先心病介入技术的发展,开展治疗的年龄是否可以扩大到2岁以下的问题,秦永文教授表示还是因人而异。他认为,对于多数没有出现明显反复呼吸道感染,心悸、紫绀等症状的患儿而言,都可以等到学龄前再进行治疗。他指出,特别是一些3mm以下的室缺,完全可能随着发育自愈。但一旦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心悸、紫绀、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状况,就必须及时时进行治疗。
针对姜小飞教授提出的先心病介入治疗是否医院推广的问题。秦永文教授表示同样需要看具体情况决定,他说,从全国总的情况看,先心病介入治疗在向大的中心集中,医院,年手术量可达多台,医院则呈现萎缩态势。医院在先心病介入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开展这一治疗。但对于大多数基层而言,这一手术毕竟存在一定风险,如果开展最好要有心脏外科团队的支持护航。
要让更多医生患者了解先心病介入治疗
ChinaStructureWeek
方军教授指出,目前在先心病治疗中,面临医院对介入治疗的认识水平还不够,也还存在一些本来可以通过介入解决,却被送到外科进行开刀治疗的问题。姜小飞教授也表示,先心病患者少是很多中心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在很多大的中心一年的手术量也只有10几例,这医院集中,被外科做掉的原因,也还有相当大量的患者对疾病缺乏足够认识的原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在学龄儿童中开展筛查。
秦永文教授补充认为,作为先心病介入医生,应该更多地走到基层。同时,他呼吁国家将先心病介入治疗纳入医保范围,让更多的患者可以及时得到治疗。
白元教授对发言进行了总结,他呼吁更多心血管医生对先心病介入治疗给予更大的重视,并力所能及地做好宣传。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nahjfu.com/xxbzlyy/5287.html